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海底世界》

进入公众号后可看底部目录,方便查找已发和新发内容。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争与语文教学同步,旨在通过听读学习课文的同时,在朗读朗诵各方面(语音、语调、语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也会同步得到提升,一举多得。朗读爱好者可供参考。欢迎关注!欢迎推荐!

3.23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石友,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开篇第一段设问,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段的问题,首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象。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第二、三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的景色奇异。第四、五、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第二、三自然段和四、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如: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动,这就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各种声音,是各种动物在窃窃私语。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出景象的奇异,如:各种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海底植物的多种色彩、海藻的大小悬殊等等,都使人有新奇之感。

教法建议

  《海底世界》一文,作者介绍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语句优美,描绘生动。其中介绍海底的声音,海底的丰富物产(动物、植物和矿藏)为实处;介绍海底的其他景物如: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则为虚处(空白处),给学生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我们便可将学生这一认识上的盲点——海底景色的奇异和物产丰富及海底的神秘美——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制高点进行全局设计,先实后虚,虚实相生:一是整体感知,抓文章实处认识海底世界;二是细读想象,补充文章虚处了解海底世界;三是总结升华,品文章虚实处,体验海底的神秘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海底世界》一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但由于学生对海底也是缺乏实感,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写景状物的一些重难点词句。针对这一特点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将抽象的句子转化为形象的镜头,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词语注释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例句]轮船在波涛澎湃的大海上航行。

  依然:依旧。

  宁静:安静。[例句]海底是一个宁静的世界。反义词:喧闹。

  闪烁: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例句]晴朗的夜晚,天上无数颗星星闪烁着。

  器官:动植物身上能担任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如眼睛是视觉器官,鼻子是嗅觉器官。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指人和人在轻声地说不愿意让其他人听见的话。本课比喻海底的动物发出的极轻微的声音。[例句]上课时,班上的两个淘气鬼还在窃窃私语,王老师批评了他们。

  听音器:一种收听声音的装置。

  打鼾:睡觉时打呼噜。

  伸缩:伸展和收缩。这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组成的。海参就是靠肌肉一伸一缩,缓慢地爬行。

  梭子: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本课指一种鱼的形状。

  乌贼:也叫墨鱼。身体扁平,头发达、眼大、体内墨囊发达,遇到敌人就放出墨汁逃走。

  章鱼:身体呈卵圆形,无鳍,头小,有八只脚。

  反推力:物体受到一种力的推动时产生的向相反方向推动的力量。

  峡谷:河流经过的深而狭窄的山谷,两旁有峭壁。

  海藻:生在海洋中的藻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提制碘。

  蕴藏:蓄积而没有开发出来。[例句]渤海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一种埋藏在地下的可以燃烧的气体,可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

  稀有金属:地球上储藏量很少的金属。

  景色奇异:风景非常奇怪、特别。

  物产丰富:指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很多。

  储藏:储存蕴藏。本课指地下的矿藏。

  是否:表示“是不是”的意思。

近、反义词

  近义词:依然一一依旧奇异——特异 波涛一一波浪 宁静-一安静

  反义词:宁静——喧哗 黑暗——光明 伸——缩 单——双

      奇异——普通

句段赏析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析 这句是说海底没有风浪,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2.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析 贝类是软体动物,外面有贝壳,它们巴在轮船底下,船走到哪里它们也就能到哪里。坐船旅行是要花船费的,它们当然谈不上船费,所以为“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贝类的特点作了形象的介绍。

  3.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析 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海底宁静无光和奇特的声音两方面。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动物种类繁多,约三万种;植物多种多样;矿藏丰富三方面。

课后题解

  2.我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主要讲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在“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烁,在“宁静”中有“各种声音”。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如:各种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海底植物的多种色彩、海藻的大小悬殊等等,都使人有新奇之感。

  3.课文第四自然段共有六句话,第一句讲海底的动物种类很多。第二句讲“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三至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就在这进与退、动与不动、快与慢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充分说明是“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样就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法有趣写具体了。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引起读者的注意,去探寻个究竟。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海底景色奇异。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写海底物产丰富。

  第四段(第7自然段)总述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写作特点

  本课按“总—分—总”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开头先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然后抓住“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这两个重点,分别进行叙述。课文最后一段用一句话总结了全文,赞叹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本课写事物特点时,一是用数字说明;二是较多地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去说明或描述生疏的事物。这样写具体形象,容易理解。

语言积累

  波涛澎湃 依然闪烁窃窃私语 蕴藏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1.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2.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